批判中庸思想与革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05:14:38
批判中庸思想与革命

批判中庸思想与革命
批判中庸思想与革命

批判中庸思想与革命
“中庸”思想的实践.
“中庸”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他推崇的一种道德素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他的政治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不及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和“狷”是指事物的两个极端,即“过”和“不及”,“中行”就是“中庸”.“狂”的弊端在于容易在进取中导致偏激,“狷”的弊病在于容易导致人们“该为而不为”,只有将“狂”和“狷”这两个对立物中合理的因素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中庸”所指的正是这两种极端的中立,因而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正是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马克主义的建党学说,正确地透视了“中庸”思想的本质.毛泽东认为,一方面“中庸”思想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一种折中主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又有现实价值.后来在党内出现的反“左”和反“右”的思想,就是要反对“过”和“不及”.“左”和“右”都有失偏颇,所以都必须反对.毛泽东对“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就是要防止党内极端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吸收它的形式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先把中庸搞明白了再批判不迟!否则不仅是贻笑大方,更是造作罪业!
廖可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
作者: (国学网2005-11-26发布)
我深深感到,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太深。在国外,很难想像有人要打倒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打倒莎士比亚。而我们呢?就不断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董
仲舒、朱熹等也基本上是负面形象,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中国历...

全部展开

先把中庸搞明白了再批判不迟!否则不仅是贻笑大方,更是造作罪业!
廖可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
作者: (国学网2005-11-26发布)
我深深感到,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太深。在国外,很难想像有人要打倒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打倒莎士比亚。而我们呢?就不断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董
仲舒、朱熹等也基本上是负面形象,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学
者。我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改变。那么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传统文化的三次误解
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大概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
后,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方面。
第二次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挂上钩,但“反封建”重点还在
政治、经济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比较温和。在解放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出
现偏差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文化大革命”爆发
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愈演愈烈。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最突出的现象是1988年出现的
《河殇》,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像长城等,是落后
、保守、封闭的象征。
中国文化最善于与时俱进
由于不重视,所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更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现在人们对中国
传统文化误解越来越深。
这种误解大体包括对它的形态的误解、对它的性质的误解和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误解三个层
面。
人们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裹小脚”、“范进中举”这
样一些印象,其实这些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表面、枝节的东西,而不是主体、精华部
分。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从横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佛、道
、法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因此有所谓“儒、释、道互补
”、“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等说法。
中国文化也不仅是汉文化,而是早已吸收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
从纵向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时俱进,不断蜕变,先后形
成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
学等多种主导潮流。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太僵化、封闭,这大错特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有几个人
是穿长袍马褂、对襟袄子的?要么穿的是夹克、要么是西装、休闲服,这些原本都是西方
的服式。欧洲穿欧洲人的衣服、非洲人穿非洲人的衣服,阿拉伯世界人穿阿拉伯世界人的
衣服,而中国人是最不在乎这些东西的,我们是最善变的。
宋明理学的核心内涵
每一个时期的文化,它都包含着核心理念、基本观念和操作措施等多个层面。时代变迁,
有些具体操作措施层面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它的核心内涵可能具有长远的价值。
比方说宋明理学,近代以来痛遭讨伐。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天才的思想家为
之前仆后继、为之认真思考,难道这些人都那么庸俗,那么愚蠢吗?不是这样的。
中唐以后,特别是宋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业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多了,
商业发达了,城市经济也发达了,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
这就与原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冲突。
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宗旨就是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应该怎
样活着,人应该怎样处理个人的感情与理性、个人的权益与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个人的
自由与社会的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宋明理学家最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精神的,人应该有理性,应该
用理性来判断一件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这就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理智克制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的确对人的思
想感情有一定的压制,这是事实。
但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指要压制比较过分的贪欲。凡是比较清醒的理
学家,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人的正常的生活要求,包括衣食住行,娶妻生子,发财致富的要
求。
而且,当时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但主要是针
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具备追求奢侈享乐的条件。普通劳
动者有多少“人欲”可以克制?
宋明理学认为,我只要经过认真思考,如果我认为对的,即便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对,
我也要认为对;如果我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而认为不对的,即便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对
的,哪怕孔子认为对的,我也要认为不对。这就是理学的真精神、真命脉。如果我们所有
的人都有这样的精神,坏的东西哪有它的市场?好的东西一定会大大发扬,整个社会就会
朝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中庸”是最需要讲原则的
一般人心目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的特点是讲“中庸之道”,而
“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一味柔弱。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特性也是非常复杂
的。既有倡导“柔弱胜刚强”的一面,也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教育已经非常全面了,他以“六艺”来教人,跟我们现在的教育非常相似。而孔子
本人也佩剑,他的身材很高大,应该有1米80以上,他的形象是“温而厉”、“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既凛然不可侵犯,又非常温和儒雅。中国古代人的理想形象是文武双全,学
以致用,做一个“弘儒”、“通儒”。
“中庸”这个概念,后人不得要领,歪曲了它的含义。其实“中庸”的本意是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遵循客观规律的意思。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谓“中庸”就是要认识客观规律,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它、实
践它。因此“中庸”本来是最需要讲原则的,偏离原则一点点都不能算是“中庸”。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境界,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孔子说“天
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我们现在如果能做到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情都持谨慎、理智、专一的态度的话,可以少犯
多少错误啊!中庸有什么不好呢

收起

推荐阿伦特的《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