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描写蒙古包的作文!上海石窟门也好!只要是家乡房屋特色的就行!如蒙古包、石窟门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6:55:31
要描写蒙古包的作文!上海石窟门也好!只要是家乡房屋特色的就行!如蒙古包、石窟门等!

要描写蒙古包的作文!上海石窟门也好!只要是家乡房屋特色的就行!如蒙古包、石窟门等!
要描写蒙古包的作文!上海石窟门也好!
只要是家乡房屋特色的就行!如蒙古包、石窟门等!

要描写蒙古包的作文!上海石窟门也好!只要是家乡房屋特色的就行!如蒙古包、石窟门等!
美丽的大草原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 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织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仿佛绽放的一朵朵白莲花.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拆装容易,室内使用面积很大,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用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180万.现代蒙古语的主要特点: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蒙古国于20世纪40年代采用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蒙为文,从上到下连写,从左到右移行.
蒙古族艺术分为民歌、乐器、曲艺三大类.而名人有忽必烈、明安图、孝庄皇太后等.特产主要是羊肉、羊奶、马奶.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

全部展开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即是音译,又是意译。
1、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另一种是能够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载于车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一头牛或一匹马就能拉走,而大的则需多头牲畜拉载。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这种能够经受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点
(1)适合自然环境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3、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乌尼、哈那、门组成。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决定乌尼的长短、数量。套瑙为圆拱形,如撑开的伞,一般由三个规格有序的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组合而成,最大的圆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口。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连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约为套瑙直径的1.5倍,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套瑙环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与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绳与哈那连接。
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
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
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毡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苫毡夏季盖一层,春、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并在里面挂帘子。套瑙上盖的毡子叫顶毡,蒙古语称“额入和”,是盖住套瑙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变成三角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亦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由于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烟火所出,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
(3)带子和毛绳
带子和毛绳(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起着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掀不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搭盖较简单,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象、佛龛、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的供奉者大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东面摆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盛装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东南侧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内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寝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于坐包就有清楚的划分。很古的时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东面。当时在东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过一个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时代。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因此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当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又把西方当成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颠倒过来。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份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东面的女人也如此类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划分:毡包的正北唤作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时候,才能继承或取代父亲的座位。如父亲年事已高,就要把家里的权力交给已经成家的儿子,让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亲早逝,儿子不论大小,母亲也要让他坐于正面。蒙古包的门口处一般情况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时家里人多,孩子们可暂时坐在那里。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以北,长者则一定越过横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请上座的话,则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过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头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门庭。女性来客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一般留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客人在包中分东西落座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出身尊卑、亲戚远近等,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间格言说:“不学书也要学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历来被看作是学问和大事。不论什么客人,来到别人家一定要单腿盘坐。包西就座者,应屈左膝;包东就座者,应屈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见客人进来以后,也要采取这一坐姿,坐于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一蹲一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觉,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需要在东面睡的话,一般让女人睡,客人来了以后,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让给他们睡。
就寝时不论客人和家人,不能将脚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头朝北,睡在北面的人头朝西,睡在东面的人头朝北。睡时,须给来客专门铺新毡,准备好枕头被褥,请客人人睡。来客、长者、主人睡下以后,其余家庭人员才择隙而寝,不得先于客人而睡。
有点多。。。 你可以省一些段落不用原原本本的抄

收起

是个人才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

全部展开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并发展特色农业

收起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

全部展开

蒙古包,蒙舌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在辽阔的三北边陲,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时也把蒙古民族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或称穹庐、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隋·唐道衡在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清《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即是音译,又是意译。
1、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载于车上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另一种是能够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载于车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载在车上,一头牛或一匹马就能拉走,而大的则需多头牲畜拉载。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用于四季游牧搬迁和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这种能够经受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点
(1)适合自然环境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3、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乌尼、哈那、门组成。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决定乌尼的长短、数量。套瑙为圆拱形,如撑开的伞,一般由三个规格有序的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组合而成,最大的圆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口。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连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约为套瑙直径的1.5倍,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套瑙环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与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绳与哈那连接。
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
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
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毡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苫毡夏季盖一层,春、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并在里面挂帘子。套瑙上盖的毡子叫顶毡,蒙古语称“额入和”,是盖住套瑙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变成三角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亦称毡包之帽、顶饰,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由于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烟火所出,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
(3)带子和毛绳
带子和毛绳(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却起着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掀不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搭盖较简单,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为炉灶,即火撑。火撑在一个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象、佛龛、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的供奉者大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电视机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紧挨被桌的东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东面摆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盛装碗盏、锅灶、勺子、茶、奶、家具等。东南侧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内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寝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于坐包就有清楚的划分。很古的时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东面。当时在东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过一个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时代。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因此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当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又把西方当成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颠倒过来。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份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东面的女人也如此类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划分:毡包的正北唤作金地,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于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时候,才能继承或取代父亲的座位。如父亲年事已高,就要把家里的权力交给已经成家的儿子,让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亲早逝,儿子不论大小,母亲也要让他坐于正面。蒙古包的门口处一般情况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时家里人多,孩子们可暂时坐在那里。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与上面家里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套瑙横木以北,长者则一定越过横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请上座的话,则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过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头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门庭。女性来客从东面绕过灶火坐于东北面。东面一般留给女主人烧火做饭用。客人在包中分东西落座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出身尊卑、亲戚远近等,从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间格言说:“不学书也要学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历来被看作是学问和大事。不论什么客人,来到别人家一定要单腿盘坐。包西就座者,应屈左膝;包东就座者,应屈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见客人进来以后,也要采取这一坐姿,坐于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采取一蹲一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觉,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长者睡西面。如果睡不开,需要在东面睡的话,一般让女人睡,客人来了以后,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让给他们睡。

收起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

全部展开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现在开始搭了,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收起

q

美丽的大草原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

全部展开

美丽的大草原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住着蒙古包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用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是穿着大袍、腰带、靴子呢?
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刀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 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织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仿佛绽放的一朵朵白莲花。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拆装容易,室内使用面积很大,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用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180万。现代蒙古语的主要特点: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蒙古国于20世纪40年代采用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蒙为文,从上到下连写,从左到右移行。
蒙古族艺术分为民歌、乐器、曲艺三大类。而名人有忽必烈、明安图、孝庄皇太后等。特产主要是羊肉、羊奶、马奶。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