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知道《天上的街道》和《静夜》的意思是什么?请你们给我翻译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0:30:50
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知道《天上的街道》和《静夜》的意思是什么?请你们给我翻译一下.

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知道《天上的街道》和《静夜》的意思是什么?请你们给我翻译一下.
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是什么?
我不知道《天上的街道》和《静夜》的意思是什么?
请你们给我翻译一下.

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知道《天上的街道》和《静夜》的意思是什么?请你们给我翻译一下.
全文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先后在日本冈山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在帝国大学,诗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0年诗人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这部诗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同年,诗人和郁达夫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1923年,诗人从帝国大学毕业.1926年,诗人出任广东大学校长.同年7月,诗人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期间,诗人创作了大量历史剧,宣传革命,挖苦讽刺蒋介石的丑恶嘴脸,遭到蒋介石的通缉.1928年2月,他开始了在日本的10年流亡生涯.期间诗人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他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的地位.1937年,他秘密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有时代气息的历史剧,如《虎符》、《屈原》等.解放后诗人一直主持文化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静夜》一诗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点学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此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