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谁,试分析三人的性格是庞统还是曹操还是有其他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0:48:41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谁,试分析三人的性格是庞统还是曹操还是有其他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谁,试分析三人的性格是庞统还是曹操还是有其他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谁,试分析三人的性格
是庞统还是曹操还是有其他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谁,试分析三人的性格是庞统还是曹操还是有其他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明写周瑜蒋干,还暗写了:曹操.
  漫谈《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两个陪衬人物
  邢 小 林
  在《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回,主要是表现周瑜的,特别细致地刻画了周瑜的几“笑”.谈笑间,蒋干被请入瓮;谈笑间,曹操“樯撸灰飞烟灭”.这时,曹操、蒋干等等,通通成了周瑜的陪衬.
  在该回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总计不足三百字.始于遣使送书,初战失利,既而派蒋干游说周瑜,终于杀蔡瑁、张允.
  曹操遣使送书一节,妙就妙在凶而不露,引而不发,只亮出信封面上“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个字.“大丞相”的“大”字,尤耐人寻味.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平马腾,北除袁绍、袁术,东杀吕布,南吞荆州,逐刘玄德于夏口,居盖世之功,横槊赋诗,志得意满,目空一切,视江东人物如草芥.自以为投鞭可以阻江流,驱骑能够平吴越.这一个“大”字,种下了一代枭雄误用蒋干,上当蒙难之因.
  紧承其后,作者三次突出曹操之“大”:一是因周瑜斩使而“大怒”,二是因蒋干自荐做说客而“大喜”,三是见蔡、张“降书”而“大怒”.这三“大”,大值得咀嚼、回味.曹操本是智囊,足智多谋著称于世.城府深远,机锋不露.而此时的曹操,怒而喜,喜而怒,俨然庸夫俗子模样,失去泰然自若的智士本色,与往昔之曹操判若两人.这恰是作者对得意忘形的将军偶遭挫折,或偶适心意时的活写照.真是平中见奇,似淡而味厚,堪为生花妙笔.
  曹操杀蔡瑁、张允,固然因蒋干带假情报,但假的必定是假的.造成明眼人曹操真假不分,上当受骗根本的一点是对荆州降将极度不信任,曹操生性多疑.本文早设伏在前.操军小败于周瑜,本无碍大局.对刚降的水军头目,操非但不给“糖块”,加以安抚,解除疑惧,反责其“不用心”.蔡瑁如实分析败因,并提出操练水军的好建议,该算是忠心耿耿,曹虽口头表示同意,但语气生硬,冷若冰霜,皆不信任所至.故蔡、张被杀,曹本存戒备,防范之心于前,骤得“降书”,疑心转化为瞬间的确信,蔡、张终成刀下的冤鬼.
  曹虽受一时之蔽,但顷刻间就省悟过来,仍不失为智者形象.其后,作者特意安排众将打听“蔡、张被杀之由”,曹答以“怠慢军法”.真是出乎意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情节,似乎意在点明曹善于稳定军心.其实,作者匠心独运,是在暗示曹文过饰非,知错不认错,将错就错.
  曹操本是玩弄权术的老手,三国智士虽济济有众,而论奸诈,无出其右者.周郎之于孟德,犹如小巫之见大巫.而在此回中,曹操却实在被作者刻意安排成了周郎的陪衬;而蒋干为了陪衬这丙个“大人物”,简直是被作者刻意丑化了.致使蒋干在我们心目中,成了那种既胸无点墨、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的主儿.什么佯醉,什么梦中呓语,本是诓骗孩子的把戏.蒋干同周瑜虽是同窗契友,但在两军对峙,战云密布,被斩来使之尸首尚存余温的时候,岂有置降书于案头之理!即使酒后,也绝不会这等粗疏,这就大露马脚.况且从一开始,周瑜就利用他无上的权利,封住了蒋干的口,牢牢地控制了话语权.蒋干非但说客的使命难以完成,就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这样,内心焦灼,憋闷之中丧失理智判断,匆匆捡拾一根“救命稻草”,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看来,谁掌握了话语权,谁才能左右大局.一味嘲笑蒋干如跳梁小丑者当明了:若你处于配角的位置,说不定也一时成了蒋干.
  然而,蒋干果真就百无一用吗?还是从小说本身说起吧.先看曹操方面:曹操一代枭雄,自然强将手下无弱兵,战将自不必说,那谋士如郭嘉、荀攸、荀彧、贾诩、程昱等,不胜枚举.而蒋干能在众多智囊人士中占据一席之地,必有其过人之处.再说周瑜这里:蒋干说其“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能做周瑜朋友的,想来也非等闲之辈.再说蒋干自己:曹操问蒋干“要将何物去”,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这历来被视为夜郎自大,可笑之极.然从好的方面讲,何尝不是一种率性自然,非心中有从容、有底气者所难为也!干“驾一只小舟”,“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倜傥风流!
  从历史上看,蒋干也不是真的不堪.《江表传》里说:“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我们在欣赏小说的时候,切不要被小说家的映衬之法所迷惑.有时候就要睁大第三只眼,洞穿真相.
  罗贯中无愧于大手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