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使 和 三司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44:57
转运使 和 三司使

转运使 和 三司使
转运使 和 三司使

转运使 和 三司使
中转运使 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榖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唐代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产粮不敷食用,需仰给于盛产粮食的江淮.唐初,洛阳以东租粟先输纳洛阳含嘉仓,然后转运至长安以充太仓.其时中央职官较少,禄廪不多.每年转运一二十万石便足.唐高宗以后,官员激增,加以军需民食,漕运成为迫切问题,于是有设专使以负责漕运的必要.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以李杰为陕州水陆发运使,此为专门设使之始.开元二年(714),又以李杰为河南水陆发运使,改进洛阳至长安间的运输.以后河南尹常带此使,直到元和六年(811)始废.开元二十二年,以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并增置副使.耀卿改进自江淮直至长安的全线漕运方法,变过去由江南租船直达洛阳的旷年长运法为沿线置仓、节级搬运法,以避免因江、淮、汴、河、洛水情不同而导致的船舶停滞和沉船损失;又改进黄河上的三门峡运道,于三门峡东西各置粮仓,凿三门北山十八里为陆运以避滩险,缩短了洛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间的陆运路程,使漕运量激增,基本解决了关中缺粮问题.自裴耀卿为使后,江淮转运使遂为常设使职.安史之乱后,北方遭到战事破坏,社会生产衰落,不少藩镇赋税不再上缴,朝廷财政几乎全恃江淮赋税盐利来支持,江淮转运更为重要.唐代宗时刘晏为盐铁、转运二使,又在裴耀卿任江淮转运使时所采诸法的基础上改进漕运,增设和改建沿线转运仓,以盐利作漕运经费,雇用专门漕卒,建造适合各段水情的船只,节级转运,岁转粟一百十一万石,无升斗沉溺,运输量又大大提高.自刘晏后,盐铁、转运逐渐合为一使,称盐铁转运使.继任者皆循刘晏之法.转运、盐铁合为一使后,原转运使下属的巡院及仓吏,即与盐铁使下属的场、监、巡院并职,另于扬州之扬子及江陵各设留后院,以盐铁转运副使主之,称为扬子留后、江陵留后,主持漕务盐利.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曾以江陵留后充荆、衡、汉、沔以南两税使.扬子留后充江、淮以南两税使,使盐铁转运使的权力扩大到征收正税的范围.又盐铁转运各巡院之院官多带御史衔,宣宗大中四年(850),御史中丞魏 奏请以此种院官推勘府州百姓诉事,则盐铁转运使有了处理诉讼之权.盐铁转运使常兼宰相衔,或由重臣兼领;有时则以浙西观察使或淮南节度使领之.本使若在扬州,则以副使留长安,称为上都留后.盐铁转运之职,又曾按地区分为二使,如代宗永泰二年 (766),刘晏充东畿、淮南、浙江东西、山南东道盐铁转运使,第五琦充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盐铁转运使;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包佶充汴东盐铁水陆运使,崔纵充汴西盐铁水陆运使.自贞元以后,不复分区置使.此外,转运使亦有全国性和局部地区之分,如天宝末魏少游为朔方水陆运使,主持朔方六城的漕运.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太平兴国八年(983),废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各置使分领.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并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不久,全国分为十道,分属左、右计,东京为左计,西京为右计,设左、右计使各一员分管,不久又设总计使判左、右计事.次年底,罢十道和左、右计,又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各置使分领.咸平六年(1003)再度合并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副使分管三部,其下先后设有兵、胄、商税等二十多个案,分理事务.王安石变法时,三司的部分职务归属其它机构,如胄案归军器监,修造案归将作监等.元丰改制废三司,职事大多归尚书省的户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