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话一定要听吗" 辩论会主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49:51

"父母的话一定要听吗" 辩论会主题
"父母的话一定要听吗" 辩论会主题

"父母的话一定要听吗" 辩论会主题
父母的话是一定的听的,从我们的古圣先贤的有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道理,在我们当今也一样适用,因为它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
  下面来详细说明为什么"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我这么讲不夸张,《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你叫他:小明!他会怎么回答?标准答案.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对他怎么样?肃然起敬!现在真是硕果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很多家长,我说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他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诸位,这样对孩子的态度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结果不都呈现出来了吗?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纵使你现在演不出来,也要怎么样?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还有没有?「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来:经理,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这个我们要求孩子就很好用.你不是说要去洗澡吗?赶快去洗,父母命,行勿懒.当你跟孩子都有取得这个共通语言,我们都是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孩子跟你有共通语言,你就很好沟通.那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命令、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我们有没有行勿懒?我们面对的亲友,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谁的事情?是跟最亲的父母,甚至于是跟最亲的先生、太太.跟我们最亲,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不守信,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父母不守信还可以找找借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他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要不要?不要!因为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是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可能你父亲本来火气很大,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已经平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骂儿子骂怎么样?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打打圆场.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又说:爸爸,怎么样?要跟我和解了吗?不要这么死脑筋,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会怎么样?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假如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你也要视状况而定.比方说他看到你,骂得很凶,已经心脏病要发作了,你还要站在那里「父母教,须敬听」,要不要?所以,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下一句「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对!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地接受处罚;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较斯文,「大杖则走」.所以,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赶快跑!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但是父母的话和思想行为不一定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要讲到另外一名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提到的就是父母有过失,这个『亲』我们也可以再把它意义延伸开来,就是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叫『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其实这句经文非常精辟,它不只告诉我们劝诫亲人是我们的本分,连方法、态度,甚至于劝诫的时机都帮我们点出来.
  我们来看看,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第一个是存心,第二个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还要注意很有耐性.劝一个人也不容易,很有修养.您有没有劝亲友的时候,当场劝,他从此以后就改过,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因为他可能是颜渊转世.因为颜渊做到什么?「不二过」.现在还有这样子的人,一定要叫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一般成年人因为很多行为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冻了那么久,你那个火要慢慢烤才会把它融化掉.
  所以,一开始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种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假如我们是这种控制的态度,一种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出现反效果.所以我们有些经验,劝别人劝到吵起来都有,甚至于让对方恼羞成怒,这样子我们就失去当初劝诫他真正的目的.所以,时时要记住这颗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当这一分心很坚定的时候,方法、态度你自然而然会去修正自己.
  由此可见父母长辈的话不可不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