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下建安文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1:19:04
详细介绍下建安文学.

详细介绍下建安文学.
详细介绍下建安文学.

详细介绍下建安文学.
建安诗人以其卓越的创作实践和文学主张,谱写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极为壮美的乐章.他们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一家人父子或兄弟数人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现象.例加大家所熟知的汉代的班固、班昭,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公安派的“三袁”(袁宗道、衰宏道、袁中道)等等.曹操、曹丕、曹植就同是汉魏时期的大文学家.这父子三人,对建安时代的文学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安”是汉献帝的一个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却不只限于这25年,它大致包括了汉末、魏初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武装割据,使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人相啖食,白骨盈野”、“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生民者不可胜数”的惨酷景象.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思潮的裂变.建安时代的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惨剧,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社会动乱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抛弃了两汉大赋那种辞采糜丽、讽一劝百的浮泛文风,冲破儒家“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最先开一代风气的是曹操.他酷爱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作时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约束,直抒胸臆.直言事理,下笔无所顾忌.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有爱惜人才、看重文士的思想,因此,大批著名文人,如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刘祯等都云集邮下.曹丕、曹植对建安文人更是象好朋友一样相处,“行则同舆,止则同席”.这无疑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鼓舞了文学创作. 曹丕(公元187一公元226),字子恒,是曹操的次子.建安22年立为太子,25年,曹操死后,他继承了曹操的职位,当年冬天逼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大魏皇帝.他传留下来的辞赋诗歌共80多篇,其中五言诗和七言诗写得较好;在内容上看,描写爱情的比较出色. 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要低于曹操和曹植,但在文艺理论方面,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做太子时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典论·论文》首先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称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第一次把诗赋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看做与学术著作相同.这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文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典论·论文》还比较深入地评述了文章的体载和特征、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字子建,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名是“思”,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陈思王. 曹植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在父亲的庇荫下过着贵族生活,得到很好的教养,才华横溢,十多岁就“诵读诗书数十万言”,而且志向远大.曹操很喜爱他,一度曾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还是曹丕在王储之争中获胜.由于这个缘故,他深遭曹丕怨恨.《七步诗》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关系.曹丕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迫害,先是杀了一向拥护曹植的丁仪、丁翼兄弟,接着又把曹植赶往封地,六次变更爵位,三次变更封地.后期的曹植象囚臣一样动辄得咎,物质生活条件也很恶劣.但他渴求建功立业的愿望却从未稍减,甚至更加强烈.最终在41岁时满怀忧愤地死去. 曹植传留下来的诗文作品有近130篇,诗歌、散文、辞赋的成就都很高.建功立业,留名后世是他各类作品共同的思想底蕴.在前期的散文《与杨德祖书》中,他写下这样一段话:“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吾)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鲁迅评这段话说:“他的文章已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另一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所以强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并不是真的否定辞赋. 曹植的前后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变化.前期的作品基调豪迈、开朗,充满昂扬的精神.《白马篇》歌咏的壮士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作者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自我抒写.后期由于理想得不到实现,作品中就充湿着慷慨愤激的情愫.“愿欲一舟济,惜哉无方舟”、“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志忧?”等,都是作者悲愤的表白. 曹植后期写了不少反映妇女不幸遭遇的诗篇.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这些诗表面上是写弃妇怨女,其实是以她们象征自己,是诗人壮志难酬、在政治上被遗弃的哀怨心情的曲折表露.这与他在辞赋名篇《洛神赋》中,假托与洛神的恋爱故事,寄寓自己被迫离开朝廷,无由效国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方法如出一辙. 在艺术手法上,曹植善于运用譬喻和象征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例如他在好友丁氏兄弟被杀后写的《野田黄雀行》中,用风波、利剑、少年、罗雀等一系列文学话语,生动而具体地表达了诗人幻想大力者来救难友脱险的心情. 曹植还善于托物起兴,在诗的起首两句突出和渲染气氛,使读者一开始就能感觉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钟嵘在《诗品》中给这父子三人的评价分别是“曹公古直”,评曹丕是“皆鄙质如偶语”、“殊美赡可玩”,而评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貌.”这评价是很中肯的. 在曹氏父子的倡导和影响下,一大批文人积极创作,掀起了一场真正的文学运动.建安七子等近百位作家,如蔡炎、繁钦、杨修、吴质、丁仪、丁翼、弥衡等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这时的文学无论在文学体裁还是在写作技术巧上都臻于成熟,在乱世中创造出文学上的空前繁荣,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建安风督”也作为一种文风典范被收入史册,为后人称颂、效法,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发扬光大.
记得采纳啊